犯寒
基本解釋
(1).御寒。《韓非子·解老》:“人無毛羽,不衣則不犯寒。” 南朝 梁 沉約 《泛永康江》詩:“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來。”
(2).冒著寒冷。 唐 鮑溶 《冬夜答客》詩:“幸君霜露里,車馬犯寒過。” 宋 惠洪 《十月桃》詩:“雪中桃花夜來折,兒稚犯寒爭欲摘。”
成語(Idiom):犯寒 (fàn hán)
發音(Pronunciation):fàn h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感受到寒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犯寒是指遭受到寒冷的侵襲,感到寒冷。形容寒冷的天氣或環境使人感到不舒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天氣寒冷、環境冷冽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人感到寒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犯寒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官員因為在寒冷的天氣里不穿棉襖而感到寒冷。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要注意保暖,不要犯寒。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犯寒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犯”和名詞“寒”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今天的天氣真冷,出門一定要穿厚厚的衣服,免得犯寒。
2. 寒冷的冬天,沒有暖氣的房間里很容易犯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寒冷相關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比如想象自己在寒冷的冬天不穿衣服,感受到寒冷的感覺,這樣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寒冷相關的成語,如寒氣逼人、寒風刺骨等,可以擴展對寒冷相關成語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冬天不穿棉衣容易犯寒。
2. 初中生:天氣寒冷時,不注意保暖容易犯寒。
3. 高中生:冬天早晨不吃早飯容易犯寒。
4. 大學生:在冷風中站了一會兒,感覺自己犯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