趔趄
成語(Idiom):趔趄(liè quē)
發音(Pronunciation):liè qu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走路不穩定,搖搖晃晃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趔趄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行走時不穩定、搖搖晃晃的樣子。它通常指的是因為腳步不穩、步態不正而導致的行走困難。這個詞語的含義也可以引申為其他方面的不穩定或困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趔趄常常用來形容老人或者受傷的人行走時的樣子。此外,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事物在運動或發展中的不穩定或困難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趔趄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中。故事是這樣的: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昭公病重,已經行動不便。有一天,昭公的大臣們見到他搖搖晃晃地走在庭院中,非常擔心。于是,有人形容昭公的步伐為“趔趄”,意思是形容他行走時的困難和不穩定。從此以后,趔趄就成了用來形容行走不穩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趔趄是一個雙音節的成語,由兩個相同的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受了傷,走起路來有些趔趄。
2. 老人年紀大了,行動越來越趔趄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為了記憶趔趄這個成語,可以將其與“搖搖晃晃”的形象聯系在一起。想象一個人行走時不穩定地搖搖晃晃,就可以很容易地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趔趄相關的成語,如“步履蹣跚”、“踉蹌不穩”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的腿受傷了,走起路來有些趔趄。
2. 初中生(14歲):老人年紀大了,行動越來越趔趄了。
3. 高中生(18歲):在冰雪覆蓋的路上行走,很容易趔趄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