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前怕狼,后怕虎
發音(Pronunciation):qián pà láng, hòu pà h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膽小怕事,左右為難,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這個成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故事中,有一只狼追趕著一只兔子,兔子害怕地向前逃跑。后來,兔子看到前方有一只老虎,于是它又變換方向向后逃跑。這個故事表達了一個人在面臨兩個強大的對手時,左右為難,無法做出決策的困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臨兩個困難或危險時,不知道如何抉擇,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膽小怕事,不敢冒險或接受挑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故事。這個故事傳承至今,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兩個獨立的詞語組成,分別是“前怕狼”和“后怕虎”。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前怕狼,后怕虎,總是猶豫不決。
2. 面對考試和面試的雙重壓力,她感到前怕狼,后怕虎。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想象兔子在面對狼和老虎時的困境來記憶這個成語。畫面化地想象這個故事情節,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困境、決策相關的成語,如“進退維谷”、“左右為難”等,以擴大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玩游戲時,前怕狼,后怕虎,不知道該不該告訴媽媽。
2. 初中生:面對學業和社交的壓力,我有時會感到前怕狼,后怕虎,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3. 高中生:在選擇大學專業時,我感到前怕狼,后怕虎,擔心自己做出了錯誤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