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夷館
基本解釋
(1). 北魏 時在 洛陽 城南所設的賓館,以居四鄰各國來歸附的人。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龍華寺》:“ 永橋 以南, 圜丘 以北, 伊 洛 之間,夾御道有四夷館。道,東有四館:一曰 金陵 ,二曰 燕然 ,三曰 扶桑 ,四曰 崦嵫 。”
(2). 明 永樂 五年所設專門翻譯邊疆少數民族及鄰國語言文字的機構。初隸屬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館事。內分 蒙古 、 女直 、 西番 、 西天 、 回回 、 百夷 、 高昌 、 緬甸 八館,后增 八百 、 暹羅 二館。參閱《明史·職官志三》。
成語(Idiom):四夷館
發音(Pronunciation):sì yí gu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外國使節駐扎的地方,也用來形容外國人的居住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四夷館是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一種形式,指的是接待外國使節的官方駐地。這些駐地通常是由政府或皇宮提供的,用于外交交流和對外貿易。后來,四夷館的含義逐漸擴展,也用來形容外國人的居住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四夷館一詞多用于古代文學作品、歷史書籍或對古代外交交往的描述中。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此成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四夷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秦漢時期。在那個時候,中國與周邊的四夷(指外國民族)之間進行了頻繁的交流和貿易。為了方便外交往來,中國政府設立了四夷館,作為外國使節的接待場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夷館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四夷”指外國民族,“館”指駐地或官方接待場所。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前往四夷館參觀,并學習了外國文化。
2. 這座城市有許多四夷館,吸引了許多外國人前來居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四夷館的“四夷”與“外國”聯系起來,而“館”則可與“駐地”或“接待場所”聯想在一起。通過形象聯想,可以更容易地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對中國古代外交交往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歷史中的外交制度和外國使節的待遇。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們學習了中國古代的歷史,老師告訴我們四夷館是外國使節的住所。
2. 初中生(13-15歲):在歷史課上,我們討論了中國古代的外交交往,四夷館是外國使節與中國官員進行交流的地方。
3. 高中生(16-18歲):我們學習了中國古代的外交制度,四夷館是外國使節駐扎的地方,用于外交交流和貿易。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我們在研究中國歷史時,了解到四夷館是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重要場所,用于接待外國使節和開展對外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