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蕩
成語(Idiom):逋蕩(bū dàng)
發音(Pronunciation):bū d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逃避現實或責任,四處漂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逋蕩是由“逋”和“蕩”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逋指逃亡、逃避,蕩指徘徊、漂泊。逋蕩形容一個人逃避現實或責任,四處漂泊,沒有固定的居所或目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逋蕩常用于描述一個人沒有目標,四處漂泊,不愿承擔責任或面對現實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生活中沒有明確的目標或方向,只是隨波逐流地過日子。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逋蕩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故事講述了項羽投降劉邦后,被封為彭城王,但項羽卻不愿承擔國家大事,四處漂泊,逃避現實。這個故事中的逋蕩一詞,形象地描述了項羽逃避現實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逋蕩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逋”和動賓短語“蕩”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從小就喜歡逋蕩,沒有固定的工作和住所。
2. 這個年輕人一直逋蕩在外,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逃亡的過程中四處漂泊,沒有固定的居所,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逍遙法外”、“逃之夭夭”等,來豐富對逃避現實的描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們在游戲中逋蕩,沒有聽老師的話。
初中生:他總是逋蕩在外,不愿意承擔家庭的責任。
高中生:他逋蕩在城市的角角落落,尋找著自己的人生意義。
大學生:畢業后,他決定逋蕩一段時間,去見識一下世界的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