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害
基本解釋
人民的禍害。《后漢書·五行志一》:“ 元嘉 中, 涼州 諸 羌 一時俱反……大為民害。”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六:“是歲冬, 俠 上書,幾五千言,極陳時政得失,民間疾苦,且言 王安石 作新法為民害。”
成語(Idiom):民害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hà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民受到的傷害或冤屈。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害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民”指的是人民,代表著廣大的群眾;“害”表示傷害或冤屈。因此,民害的基本含義是指人民受到的傷害或冤屈。這種傷害可以是來自外部的,也可以是來自內部的。民害強調了對人民的保護和關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民害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人民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情況。在社會中,有時會發生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例如政府的不公正政策、社會的不公平現象等,這些都可以稱為民害。此外,民害也可以用來形容個人之間的冤屈或傷害,例如在家庭、工作或社交關系中遭受到不公平對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害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社會背景。在古代,社會階層分化嚴重,人民的權益常常被剝奪。這個成語的出現正是為了警示人們要保護人民的權益,避免對人民造成傷害或冤屈。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民害屬于形容詞+名詞的結構,其中形容詞是“民”,名詞是“害”。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政策對普通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民害。
2. 在這個公司里,一些員工常常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們是真正的民害。
3. 政府應該采取措施,保護人民免受民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保護著人民的士兵,他時刻保護著人民不受傷害,這樣可以將“民害”與“保護人民”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想進一步學習有關民害的知識,可以了解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例如勞動法、人權法等,以了解人民權益的保護和維護。此外,也可以學習一些相關的成語和詞匯,例如民權、民主、害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10歲):我希望政府能夠保護人民,不要讓他們受到民害。
2. 初中生(14歲):社會上存在很多不公平現象,這些都是對人民的民害。
3. 高中生(17歲):我們應該關注社會中的民害問題,為人民爭取公平和正義。
4. 大學生(20歲):作為青年人,我們應該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為遭受民害的人民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