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讬
成語(Idiom):論讬(lùn tuō)
發音(Pronunciation):lùn tuō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在交流、討論時,以真誠、誠懇的態度相互講話,不講虛偽、假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論讬是由《論語·子張》中的一段話演變而來。原文是:“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悲色。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杞、宋、衛三人而家給。……’子曰:‘夫三子者,何以異于喪事?’”這段話中的“無喜色;三已之,無悲色”即是指令尹子文在任職期間不因得意而露出喜色,并且離任時也不因失意而露出悲色。后來,人們將“無喜色;三已之,無悲色”引申為交流時不說虛假話,真誠坦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論讬常用于形容人們在交流、討論時,以真誠、誠懇的態度相互講話,不講虛偽、假話。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致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論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時代??鬃釉泴α钜游牡娜坞x任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子張對此感到疑惑,于是問孔子:“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悲色。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杞、宋、衛三人而家給?!蛉诱?,何以異于喪事?”孔子的回答引申出了論讬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論讬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團隊討論中,大家都要論讬,不要隱瞞真實情況。
2. 他說話一直很直接,很論讬,大家都很喜歡和他交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論讬的發音“lùn tuō”與“論說”進行聯想,這樣有助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想要更深入了解論讬的使用和相關故事,可以閱讀《論語》中的相關章節,以及相關的文化解讀和研究。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在交流時論讬,不說謊話。
2. 初中生:老師要求我們在班會上論讬,不掩飾自己的困難。
3. 高中生:在辯論比賽中,我們要用論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觀點。
4. 大學生:在團隊合作中,大家要相互論讬,不做假裝的表達。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們應該以論讬的態度與同事進行溝通,不說虛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