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傳
基本解釋
傳了三次。《左傳·昭公三年》:“自 郤稱 以別,三傳矣。” 杜預 注:“ 郤稱 , 晉 大夫,始受 州 ,自是 州 與 溫 別,至今傳三家。”
(1).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唐 顏真卿 《魏夫人仙壇碑》:“少讀《老》、《莊》、三《傳》、五經、百子,無不該覽。” 唐 韓愈 《寄盧仝》詩:“《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 清 皮錫瑞 《春秋通論》:“《公羊》兼?zhèn)鞔罅x微言,《穀梁》不傳微言,但傳大義,《左氏》并不傳義,特以記事詳贍,有可以證《春秋》之義者,故三《傳》并行不廢。”
(2).多知古事之人。《劉知遠諸宮調·知遠走慕家莊沙陀村入舍》:“翁翁姓 李 ,排房最大,為多知古事,善書算陰陽,時人美呼‘三傳’。”
三傳(sān chuán)
發(fā)音(Pronunciation):sān chu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消息或信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傳遞,從而傳到了很遠的地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傳是由“三”和“傳”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它形象地描述了消息或信息通過多次傳遞而傳到很遠的地方。比喻信息的傳播范圍廣泛,傳遞速度快。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消息迅速傳播的情況,特別是指在沒有現代通信工具的時代,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口頭傳遞來傳播消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三傳”的故事起源有很多版本,其中一種版本是這樣的:相傳古代有個國家的國王,他想知道自己的命運如何,于是派遣使者去問一位有名的占卜師。占卜師告訴使者,只有通過三個人的傳遞,國王才能知道自己的命運。于是,使者開始了長途跋涉,將消息傳遞給第一個人,第一個人再傳遞給第二個人,第二個人再傳遞給第三個人,最后才傳到了國王那里。這個故事形象地展示了“三傳”的含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其他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謠言通過三傳,已經傳遍了整個城市。
2. 這個好消息通過三傳,很快就傳到了每個人的耳朵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消息”、“傳遞”相關的形象進行聯想,比如想象一條消息通過三個人的傳遞而傳到很遠的地方。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傳遞消息相關的成語,比如“紙上談兵”、“妄加猜測”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的好消息通過三傳,很快就傳到了整個學校。
2. 初中生:這個謠言通過三傳,已經傳遍了整個城市,大家都在談論它。
3. 高中生:這個重要的決策通過三傳傳到了每個人的耳朵里,大家都在討論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