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息
基本解釋
謂愿意付息。 清 楊昌濟 《治生篇》:“舉債必須認息,年年還息,積久乃倍其本額,其為捐耗不可勝言。”
成語(Idiom):認息(rèn xī)
發音(Pronunciation):rèn x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辨別真偽、分辨是非、辨明事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認息是由“認”和“息”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認”意為辨別、分辨,“息”意為真相、事理。認息的含義是通過辨別真偽、分辨是非來辨明事理,即辨別事物的真實情況和真相。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認息常用于描述人們辨別事物真偽、分辨是非的行為。可以用于表達在面對偽裝、欺騙等情況時,人們需要有辨別能力,分清事物的真相和真實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認息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晉書·劉琨傳》。據傳,劉琨是晉朝的一位將領,他治理軍隊非常嚴格,要求士兵們對軍紀要有清醒的認識。有一次,他在軍營中舉行演習,讓士兵們分辨敵方和友方。他故意安排了一些士兵偽裝成敵方,看士兵們能否辨別出真假。只有那些能認出敵方的士兵才能獲得獎勵。這個故事傳開后,人們就用“認息”來形容辨別真偽、分辨是非的能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認息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眼睛很銳利,一眼就能認出真偽,他的認息能力非常強。
2. 在購物時,我們要提高自己的認息能力,不要被虛假的廣告所欺騙。
3. 這個案件需要通過調查和辨別來認息真相。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認息”拆分為“認”和“息”兩個部分記憶。通過“認”來辨別事物的真偽,“息”代表真相,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辨別真偽、分辨是非相關的成語,如“辨明是非”、“辨真偽”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3-6歲):小明在游戲中認出了誰是小偷,他的認息能力很棒!
2. 小學生(7-12歲):老師教我們要學會認息,不要被假新聞所蒙蔽。
3. 中學生(13-18歲):在網絡時代,我們要提高自己的認息能力,辨別真假信息。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研究生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和辨別能力,能夠認息科研中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