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連嗐頭
基本解釋
一種特別加長的號筒,專用于道場和目連戲。嗐頭, 紹興 方言,即號筒。 清 范寅 《越諺》中說是“銅製,長四尺”。 魯迅 《朝花夕拾·無常》:“這樂器好像喇叭,細而長,可有七八尺,大約是鬼物所愛聽的罷,和鬼無關的時候就不用;吹起來Nhatu,nhatu,nhatututuu地響,所以我們叫它‘目連嗐頭’。”
成語(Idiom):目連嗐頭
發音(Pronunciation):mù lián hāi tó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非常惱火、氣憤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目連,佛教中的一位菩薩,被認為是救苦救難的神靈。嗐頭,指的是頭頂上的毛發。目連嗐頭形容目連菩薩因為看到眾生的痛苦而感到非常氣憤和憤怒的樣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某人因為某種原因而非常生氣、惱火的情況,通常用來形容憤怒的表情或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目連菩薩是佛教中的一位非常慈悲的菩薩,他能夠看到眾生的痛苦,并且愿意為眾生解除痛苦。一次,目連菩薩看到眾生遭受了不公正的對待,感到非常憤怒和氣憤,于是他頂破頭頂上的毛發,發出了一聲長嘆。這個故事形象地描繪了目連菩薩因為看到眾生的痛苦而憤怒的情景,從而形成了成語“目連嗐頭”。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短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這個消息后,氣得目連嗐頭。
2. 她對那個不公正的待遇感到非常憤怒,簡直要目連嗐頭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目連菩薩憤怒的表情,頂破頭上的毛發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遇到非常氣憤的情況,也會像目連菩薩一樣發出憤怒的表情。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佛教中的其他菩薩和神靈,以及他們的故事和象征意義,可以進一步了解目連菩薩的背景和佛教文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當我被別人欺負時,我覺得自己要目連嗐頭了。
2. 初中生:老師讓我重寫作業,我覺得很冤枉,氣得目連嗐頭。
3. 高中生:看到那些不公正的現象,我感到非常憤怒,簡直要目連嗐頭了。
4. 大學生:面對社會的不公平,我憤怒地想要目連嗐頭,為眾生解除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