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恤
基本解釋
◎ 存恤 cúnxù
(1) [caress;fondle;cherish;treasure]∶愛撫;愛惜
劉璋暗弱, 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三國志·諸葛亮傳》
(2) [relieve;succout]∶慰問救濟
詳細解釋
見“ 存恤 ”。
亦作“ 存卹 ”。慰撫;救濟。《史記·楚世家》:“ 平王 以詐弒兩王而自立,恐國人及諸侯叛之,乃施惠百姓。復 陳 蔡 之地而立其后如故,歸 鄭 之侵地。存恤國中,修政教。”《漢書·谷永傳》:“立春,遣使者循行風俗,宣布圣德,存卹孤寡,問民所苦。”《舊唐書·列女傳·楊三安妻》:“ 李 晝則力田,夜則紡緝,數年間葬舅姑及夫之叔姪兄弟者七喪,深為遠近所嗟尚。 太宗 聞而異之,賜帛二百段,遣州縣所在存恤之。” 宋 蘇軾 《相度準備賑濟第一狀》:“今來災傷及檢放秋稅次第,皆甚於去年,又緣連年災傷,民力愈耗,合倍加存卹。”《三國演義》第六三回:“ 西川 豪杰甚多,不可輕敵。於路戒約三軍,勿得擄掠百姓,以失民心。所到之處,并宜存恤,勿得恣逞鞭撻士卒。”《西湖佳話·葛嶺仙跡》:“但思賊本民也,洶洶而起者,不過迫於饑寒,有司不知存恤,復以催科酷虐之,使其不能生,便不畏死而作亂。”
成語(Idiom):存恤(cún xù)
發音(Pronunciation):cún x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存恤是指對遭受冤屈、不公正待遇的人給予關懷和幫助,表達對他人的同情和關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存恤一詞由“存”和“恤”兩個字組成。其中,“存”表示保存、保留,“恤”表示關懷、照顧。存恤的含義即為保留并關懷那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給予他們支持和幫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存恤一詞常用于表達對受冤屈的人表示同情和關心的情感。在社會公正和法治意識日益提高的今天,人們常常希望能夠存恤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為他們伸張正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存恤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十一年》中,描述了晉國公子重耳遭受困擾時,受到了晉國大夫郤克的關心和幫助。這個故事表達了對受冤屈的人的同情和關懷,成為了存恤這個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存恤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待員工總是存恤有加,深受大家的敬愛。
2. 這個社會應該更加存恤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的幫助和關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存恤”分解為“存”和“恤”兩個字來記憶。將“存”理解為保存、保留,將“恤”理解為關懷、照顧,這樣就能夠理解存恤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成語外,存恤也可以作為動詞使用,表示關心和照顧他人。可以進一步學習關于正義、公平和關懷的相關詞匯,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常常存恤我們的困難,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應該存恤那些受到欺凌的同學,給予他們關懷和幫助。
3. 高中生(16-18歲):社會應該更加存恤弱勢群體,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在職場中,我們應該存恤那些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同事,為他們爭取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