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戚
基本解釋
(1).亦作“ 干鏚 ”。盾與斧。古代的兩種兵器。亦為武舞所執的舞具。《詩·大雅·公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 毛 傳:“戚,斧也。” 鄭玄 箋:“干,盾也。”《禮記·樂記》:“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孔穎達 疏:“干,盾也;戚,斧也。武舞所執之具。”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十:“ 刑天 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唐 褚亮 《祭方丘樂章·舒和》:“玉幣牲牷分薦享,羽旄干鏚遞成容。”
(2).指征戰。《魏書·邢巒傳》:“未有捨干戚而康時,不征伐而混一。”《南史·梁紀下》:“然先王文武遞用……而帝留心俎豆,忘情干戚,溺於釋教,弛於刑典。” 唐 李昂 《從軍行》:“欲令塞上無干戚,會待單于繫頸時。”
干戚(gàn qí)
發音:gàn qí
基本含義:指戰爭、沖突等激烈的斗爭。
詳細解釋:干戚源自《史記·項羽本紀》,原意為兵器和戰車,后來引申為戰爭、沖突等激烈的斗爭。它形容戰爭的兇險和激烈程度,也可以用來形容嚴重的沖突和紛爭。
使用場景:干戚常用于形容戰爭、沖突等激烈的場景,也可以用來表示嚴重的紛爭和沖突。
故事起源:干戚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戰爭。據說古代有一位名將,他帶領軍隊與敵人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斗,最終取得了勝利。這場戰斗中,他的武器和戰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們用“干戚”來形容戰爭和沖突。
成語結構:干戚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干”表示戰斗,亦可指沖突;“戚”表示戰車和兵器。
例句:
1. 這場戰爭可謂是干戚激烈,損失慘重。
2. 這次會議上,雙方進行了一場干戚不斷的爭論。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聯想“干戚”的發音來記憶,干(gàn)戚(qí)音近“干齊”,可以聯想到戰斗中的戰車和兵器齊備。
延伸學習:了解更多與戰爭和沖突相關的成語,如“兵荒馬亂”、“火燒眉毛”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干戚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歷史課上,老師講了很多關于干戚的故事。
2. 初中生:這個國家歷經了無數次干戚,才取得了今天的繁榮。
3. 高中生:干戚不斷的戰爭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和損失。
4. 大學生:在社會上,各種干戚紛爭不斷,需要我們保持冷靜和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