蟥蛢
成語(Idiom):蟥蛢(huáng lí)
發音(Pronunciation):huáng l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心膽小怕事,沒有勇氣和膽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蟥蛢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蟥”是指一種寄生蟲,寄生在動物的體內,而“蛢”則是指一種小蟲子。蟥蛢合在一起,形容人膽小怕事,沒有勇氣和膽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蟥蛢一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缺乏勇氣和膽量,容易退縮或逃避。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蟥蛢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螻蛄與蛢蛉》。故事中,螻蛄是一種地下生活的昆蟲,它非常害怕外界的危險和困難,所以不敢出洞。而蛢蛉是一種飛蟲,它自由自在地飛翔在天空中。蛢蛉勸說螻蛄要勇敢面對困難,但螻蛄卻一直膽小怕事,最終錯過了很多機會。因此,人們用“螻蛄與蛢蛉”這個故事來形容膽小怕事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蟥蛢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蟥”和“蛢”都是具有獨立含義的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蟥蛢,連最簡單的決策都做不出來。
2. 她原本有機會獲得這個職位的,可惜太蟥蛢了,不敢面對挑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小蟲子躲在洞里不敢出來,膽小怕事的樣子。將這個形象與“蟥蛢”這個詞語聯系在一起,有助于記憶其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蟥蛢一詞的反義詞是“英勇無畏”,可以用來形容勇敢果敢的人。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應該努力克服自己的膽怯和退縮,勇敢面對困難和挑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個蟥蛢,連上臺演講都不敢。
2. 初中生:她平時很蟥蛢,不敢參加學校的活動。
3. 高中生:他在面對高考時變得蟥蛢,不敢迎接挑戰。
4. 大學生:有些同學在找工作時變得蟥蛢,不敢嘗試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