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阇
成語(Idiom):阿阇(ā shé)
發音(Pronunciation):ā s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心懦弱,膽小怯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阿阇原指佛教中的阿阇黎(Ashoka),后來引申為形容人心懦弱,膽小怯懦的意思。此成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膽小怯懦,缺乏勇氣和決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挑戰或者壓力時膽小怯懦,不敢面對問題或者采取行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阿阇黎(Ashoka)是印度古代著名的國王,他在位期間,經歷了一場血腥的戰爭,導致了無數人的死亡和痛苦。在戰爭結束后,他深感悔過和痛苦,皈依佛教,成為了一位虔誠的佛教徒。阿阇黎在皈依佛教后,變得心慈手軟,不再愿意傷害他人,因此被人們形容為阿阇,后來又引申為膽小怯懦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阿阇之人,連面對簡單的問題都會退縮。
2. 在關鍵時刻,他表現出了阿阇的一面,沒有勇氣面對挑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成語的發音相聯想,將“阿阇”與膽小怯懦的意思聯系起來。可以想象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聲音顫抖地說出“阿阇”。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勇氣和決心相關的成語,如“勇往直前”、“堅持不懈”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個阿阇的孩子,連鬼故事都不敢聽。
2. 初中生:她平時很阿阇,不敢在班級演講比賽中發表自己的觀點。
3. 高中生:他在選擇大學專業時顯得有些阿阇,不敢冒險選擇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