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
基本解釋
明 代 蘇州 反 魏忠賢 斗爭殉難五義士之墓。 天啟 七年(1627年)宦官 魏忠賢 派禁衛吏役至 蘇州 逮捕 東林黨 人 周順昌 ,群眾憤而抗爭。市民首領 顏佩韋 、 馬杰 、 沉揚 、 楊念如 、 周文元 被捕,英勇就義。當地人士感其義,合葬于 虎丘山 旁,題曰“五人之墓”。見 明 張溥 《五人墓碑記》。 清 招廣濤 《粵東近事新樂府·義勇》:“昔聞五人墓,懷古嘗心寫?!眳㈤啞睹魇贰ぶ茼槻齻鳌?。
成語(Idiom):五人墓
發音(Pronunciation):wǔ rén m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起埋葬五個人的墓地,也用來形容死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人墓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起埋葬五個人的墓地,也可以用來比喻死亡。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描述某個地方或者某個事件的悲慘程度,暗示有很多人因為某種原因集體死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五人墓這個成語多用于描述一些悲慘的事件或者場景,可以用于講述歷史上的戰爭、自然災害、事故等。也可以用于形容某個地方的環境惡劣,人民生活困苦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五人墓”最早出現在晉代文學作品《世說新語》中。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晉代的一次戰爭,當時有五個朋友為了保護自己的家鄉,守衛了一座城池,最終不幸戰死。他們的家人將他們埋葬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五人墓。這個故事表達了人們對英勇戰士的紀念和敬仰之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人墓是一個主謂賓的成語,其中“五人”是主語,表示埋葬的人數,“墓”是賓語,表示埋葬的地方。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村莊曾經發生過一場大地震,導致了無數人的死亡,成了一座五人墓。
2. 這個城市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次大瘟疫,導致了成千上萬人的死亡,整個城市成了一座五人墓。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五人墓”與“死亡”聯系起來,想象五個人被埋葬在一起的墓地,從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的戰爭、自然災害、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以加深對成語“五人墓”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年齡:8歲):這個村莊發生了一場大洪水,成了一座五人墓。
2. 初中生(年齡:14歲):這個城市曾經發生了一次大火災,整個城市變成了一座五人墓。
3. 高中生(年齡:17歲):這個地方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次大戰,成千上萬的士兵在那里戰死,形成了一座五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