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怕三怕四
發音(Pronunciation):pà sān pà s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膽小怕事,對事情過于小心謹慎。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怕三怕四源自于明代小說《西游記》中的故事。故事中,孫悟空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如來佛祖給他戴上了一頂緊箍咒,只要孫悟空有了不好的念頭,緊箍咒就會發痛,使他疼痛不堪。后來,如來佛祖為了讓孫悟空改過自新,派觀音菩薩給他解下了緊箍咒。孫悟空感激不已,但也因此變得非常小心謹慎,生怕自己做錯事情再次受到懲罰。因此,怕三怕四這個成語就形容人膽小怕事,對事情過于小心謹慎。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任何事情都過分小心謹慎,缺乏冒險精神,不敢冒風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怕三怕四源自明代小說《西游記》中孫悟空的故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怕三怕四是由兩個相同的詞語組成的,用來形容人膽小怕事,對事情過于小心謹慎。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怕三怕四,從來不敢冒險嘗試新的事物。
2. 她是個怕三怕四的人,不敢參加任何刺激的活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孫悟空的故事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孫悟空被緊箍咒壓制住,因此變得膽小怕事,對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怕三怕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形容人膽小怕事的成語,如膽小如鼠、小心翼翼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有個同學怕三怕四,從來不敢參加任何刺激的游戲。
2. 初中生:他是個怕三怕四的人,連最簡單的決策都要猶豫很久。
3. 高中生:她雖然怕三怕四,但她的小心謹慎讓她在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