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硉
基本解釋
突兀高亢。 宋 歐陽修 《廬山高贈同年劉中允歸南康》詩:“自非青云白石有深趣,其氣兀硉何由降?” 明 宋濂 《元故秘書著作郎蕭府君阡表》:“﹝先生﹞奇氣兀硉,遇事輒奮發凌厲,不可挫折。”
成語(Idiom):兀硉(wù lǔ)
發音(Pronunciation):wù l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山峰高聳、險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兀硉一詞源于古代地理名詞,形容山峰高大、險峻、雄偉壯麗的景象。在成語中,兀硉常用來形容山勢險峻、高聳入云的山峰,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事物的高大、雄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中,兀硉常用來形容山峰的高大、險峻,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事物的高聳、雄偉。例如,可以用來形容建筑物的高樓大廈,或者形容人的身材高大挺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兀硉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地理志》中,用來形容山峰的高大、險峻。后來,這個詞被引申為成語,表示山峰高聳、險峻的景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兀硉是一個形容詞和名詞的組合,表示高大、險峻的山峰。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座山峰兀硉挺拔,令人望而生畏。
2. 夜幕降臨,山峰的兀硉輪廓在月光下顯得格外壯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五岳”相聯想來記憶兀硉這個成語。五岳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座最高的山峰,它們都是兀硉的典型代表。將兀硉與五岳聯系起來,可以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意義與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山峰有關的成語,如“高山流水”、“峰回路轉”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山上的兀硉峰,像一座巨人伸直了身子。
2. 初中生:我站在山頂上,俯瞰著周圍的兀硉山峰,感到無比壯觀。
3. 高中生:這座城市的夜景,高樓大廈兀硉入云,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