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髭
成語(Idiom):吟髭(yín zī)
發音(Pronunciation):yín z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老人讀書時,髭須隨著吟詩而動的樣子。形容老人讀書時的神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吟髭是由“吟”和“髭”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吟”指吟詩或吟詠,表示讀書或朗誦;“髭”指胡須,表示老人的胡須。這個成語形容老人讀書時的神情,如同吟詩時胡須隨著動一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吟髭多用于形容老人讀書或朗誦時的情景,也可用來形容年輕人模仿老人的樣子讀書。在描述老人專注于閱讀時,可以使用吟髭這個成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吟髭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史·范曄傳》中:“吟髭讀書。”范曄是南朝梁時期的文學家,他在讀書時常常不自覺地用手托著胡須,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吟髭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吟”和名詞“髭”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老人坐在書桌前,吟髭讀書。
2. 他模仿老人的樣子,吟髭讀了一段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老人讀書時的樣子來記憶吟髭這個成語。想象一個老人坐在桌前,手托著胡須,專注地吟誦著詩歌。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讀書相關的成語,如“吟詩作對”、“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每天都吟髭讀書,我們也要像他學習。
2. 初中生:他坐在書桌前吟髭讀書,一副認真的樣子。
3. 高中生:老人吟髭讀書的場景讓人感到寧靜而莊重。
4. 大學生:在圖書館里,我看到一位老人吟髭讀書,非常有學術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