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牒
基本解釋
(1).未用印的公文。 宋 王溥 《唐會要·大理寺》:“當寺司直評事,應準敕差出使,請廢印三面,比緣無出使印,每經州縣及到推院,要發文牒追獲等,皆是自將白牒,取州縣印用。因茲事狀,多使先知,為弊頗深?!?br>(2).泛指官府文書。 清 姚鼐 《送侍潞川主德州書院用前夕在揚州留別韻》:“策名白牒中,早與南宮薦。”
成語(Idiom):白牒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d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用白色的紙牌或紙條寫下的信件,也比喻無意義的文件或冗長的文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牒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舊唐書·房玄齡傳》中,意為用白色的紙牌或紙條寫下的信件。后來,這個詞語也被引申為指無意義的文件或冗長的文書。白牒強調了文書的無用性和冗長性,形象地揭示了辦事效率低下和官僚主義的問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白牒一詞常用于形容文書繁瑣、程序冗長、事務繁重的情況??梢杂脕碇S刺政府機構、官僚主義,以及一些繁文縟節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牒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舊唐書·房玄齡傳》中。當時,唐代宰相房玄齡上奏皇帝的奏折被皇帝認為過于冗長,便用白色的紙牌寫了一張信給房玄齡,表示他希望房玄齡能夠簡化奏折,不要再寫冗長的文書。從此,白牒一詞便成為形容冗長文書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白牒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那個部門的工作效率太低了,每天都要填寫一大堆的白牒。
2. 這份文件寫得太冗長了,簡直就是一張白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白牒的發音“白疊”,想象一下在白色的紙牌上疊疊加加寫了很多無意義的文字,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官僚主義、冗長文書相關的成語,如“文過飾非”、“繁文縟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堆作業,每天都要寫好多白牒。
2. 初中生:政府辦事效率太低了,每次辦個手續都要填寫一堆白牒。
3. 高中生:這份實習報告寫得太冗長了,簡直就是一張白牒。
4. 大學生:這個部門的工作效率太低,每天都要填寫一大堆的白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