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籍
基本解釋
居民的戶籍。亦指有戶籍的居民。《南齊書·郁林王紀》:“宜從蕩宥,許以自新,可一同放遣,還復民籍。” 宋 孔平仲 《孔氏雜說》卷二:“ 東漢 之定民籍,頗若勞擾,今之造戶口簿,卻不如此也。”《宋史·尹洙傳》:“今邊鄙雖有鄉兵之制,然止極塞數郡,民籍寡少,不足備敵。”《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天禧四年》:“所至視民籍差等,有不如式者,懲革之。” 清 代將不屬軍、商、灶籍的各色人編入民籍。《清史稿·食貨志一》:“凡民之著籍,其別有四:曰民籍;曰軍籍,亦稱衛籍;曰商籍;曰灶籍。”
成語(Idiom):民籍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j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的國籍、身份屬于民眾,與官員、貴族等有所區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民籍”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民”和“籍”。其中,“民”指的是普通人民,即平民;“籍”則指的是戶籍,即人的身份和歸屬。整個成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的國籍、身份屬于民眾,與官員、貴族等有所區別。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出身不高貴,屬于普通人,沒有特殊身份或權力。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虛有其表、傲慢自大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民籍”起源于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在古代中國,社會地位是有嚴格等級劃分的,官員和貴族享有特殊的身份和待遇,而普通人則屬于民眾。這個成語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對于身份和地位的重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Subject + 民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出身卑微,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獲得了“民籍”。
2. 這位名人一直保持著“民籍”的思維,與普通人保持著良好的互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身份高貴的官員和貴族之間,而自己則屬于普通民眾,這樣就能夠形象地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社會的等級制度,了解官員、貴族以及普通民眾在社會中的地位和權力。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與身份和地位相關的成語,如“貴族”、“平民”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媽媽告訴我,每個人都應該尊重其他人,不論他們的民籍如何。
2. 初中生:在古代,只有官員和貴族才能夠享受特權,普通人只能夠屬于民籍。
3. 高中生:這個社會應該打破身份的壁壘,讓每個人都能夠享受平等的民籍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