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祁山
基本解釋
傳說 三國 蜀 諸葛亮 曾六出 祁山 攻 魏 。按 諸葛亮 攻 魏 凡六次,但出 祁山 僅兩次。 后主 劉禪 建興 六年(公元228年)攻 祁山 ,戰于 街亭 ; 建興 九年圍 祁山 。其馀出 建威 ,在 祁山 附近,出 散關 、守 城固 、出 斜谷 ,皆經 漢中 一帶。參閱《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度龂萘x》第一二○回:“ 孔明 六出 祁山 前,愿以隻手將天補;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兒女英雄傳》第八八回:“早知道三分鼎足,盡癡心六出 祁山 。”相聲《歪批三國》:“甲:‘ 諸葛亮 三出 祁山 ?!遥骸?,“六出 祁山 ”。’”
成語(Idiom):六出祁山
發音(Pronunciation):liù chū qí sh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一個人多次出使某地,表示經驗豐富,見多識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六出祁山源自唐代杜甫的《六出祁山賦》。這里的“六出”指的是六次出使祁山,祁山是當時的一個重要行宮所在地。杜甫在賦中描繪了自己多次往返祁山的經歷,表達了他對政治的失望和對國家的憂慮。后來,這個成語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多次出使某地,表示他的經驗豐富,見多識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或地方有豐富的經驗和見識。例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個老師在教學方面經驗豐富,見多識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六出祁山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六出祁山賦》。這篇賦描繪了杜甫多次往返祁山的經歷,表達了他對當時的政治局勢的失望和對國家的憂慮之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六出祁山是一個由四個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曾六出祁山,對這個領域非常了解。
2. 這位老師已經六出祁山,對教育問題有著豐富的經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使用“六次出使某地”的意象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想象一個人多次往返某個地方,表示他的經驗豐富,見多識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唐代文學和杜甫的作品,可以進一步了解六出祁山這個成語的背景和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去過很多地方,他就像六出祁山的人一樣,見過很多美麗的風景。
2. 初中生:這位科學家已經六出祁山,他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
3. 高中生:這位歷史學家曾經六出祁山,對古代歷史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