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髫
成語(Idiom):蝸髫(wō tiáo)
發音(Pronunciation):wō ti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頭發稀少、稀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蝸髫是由“蝸牛”和“髫”兩個詞組成的成語。蝸牛是一種擁有很少頭發的動物,而髫指的是頭發稀疏的樣子。因此,蝸髫形容人的頭發稀少、稀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蝸髫常用于形容人的發量不多、頭發稀疏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年紀較大的人頭發稀疏,或者年輕人因某種原因導致頭發稀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蝸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子罕》中,其中有一句話是:“若蝸髫之細,其志不甚遠矣。”這句話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頭發稀疏,那么他的志向也不會很大。后來,這個成語就被用來形容人的頭發稀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蝸髫由兩個詞組成,分別是“蝸牛”和“髫”。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年紀大了,頭發也開始蝸髫了。
2. 小明由于壓力大,導致頭發蝸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蝸牛和稀疏的頭發聯系在一起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蝸牛爬在一個頭發稀疏的人頭上,這樣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發型、頭發有關的成語,例如“一髻如故”、“發指”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奶奶年紀大了,頭發蝸髫。
2. 初中生:因為壓力大,他的頭發越來越蝸髫了。
3. 高中生:她的頭發稀疏,看起來有些蝸髫。
4. 大學生:他的發際線逐漸后移,開始出現蝸髫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