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同心僇力
發音(Pronunciation):tóng xīn lüè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大家心心相印,共同努力,形容團結一致,共同奮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同心僇力是由“同心”和“僇力”兩個詞語組成。其中,“同心”表示大家的心思一致,志向相同;“僇力”表示共同努力,齊心協力。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了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強調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取得較好的成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同心僇力常用于形容團隊協作,齊心協力的情景。可以用來表達團結合作、共同努力的精神,適用于各種團隊合作、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同心僇力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則寓言故事。相傳,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范蠡和西施在江南之地建立了越國。有一天,范蠡請來了一位能工巧匠,要他設計一種能夠讓人們共同努力的機關。巧匠設計了一個木桶,桶底有一個小洞,每個人都需要拿一把木杓往桶里舀水,大家的努力才能使桶里的水不斷上漲。這個機關被稱為“同心桶”,寓意著大家心心相印,共同努力,從而取得成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同心僇力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困難面前,我們要同心僇力,共同克服困難。
2. 只有同心僇力,我們的目標才能實現。
3. 這個團隊的成功,離不開大家的同心僇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同心僇力這個成語:
1. 將同心僇力拆分成兩個詞語進行記憶,同心表示大家心心相印,僇力表示共同努力。
2. 聯想成語的故事起源,想象范蠡和西施共同建立越國的情景,他們能夠成功是因為大家同心僇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了解范蠡和西施的傳說,以及其他與團結合作相關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們要同心僇力,一起完成作業。
2. 初中生(13-15歲):只有同心僇力,我們才能在籃球比賽中取得勝利。
3. 高中生(16-18歲):面對高考,我們要同心僇力,共同努力取得好成績。
4. 大學生(19-22歲):在創業的道路上,我們要同心僇力,共同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