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推聾作啞
發音(Pronunciation):tuī lóng zuò yǎ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故意裝聾作啞,不作聲或不表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推聾作啞是指故意裝聾作啞,不表明態度或不發表意見。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某人在關鍵時刻選擇保持沉默或不表態,或者故意回避問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推聾作啞可以用于各種情境中,例如政治、商業、社交等。在政治方面,這個成語可以形容某人對敏感話題或爭議性問題選擇保持沉默;在商業談判中,它可以形容某人故意回避關鍵問題;在社交場合,它可以形容某人在爭論中選擇不表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紅樓夢》一書中。在這部經典小說中,有一個故事講述了賈寶玉在家族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中選擇了推聾作啞。這個故事成為了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推聾作啞”由兩個動詞組成,表示故意裝聾作啞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會議上,他推聾作啞,沒有表明自己的觀點。
2. 面對記者的提問,他選擇了推聾作啞,沒有回答任何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把耳朵推得很遠,然后閉上嘴巴不說話,表示故意裝聾作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沉默、回避相關的成語,例如閉口不言、沉默寡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在班級討論時,小明推聾作啞,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2. 初中生(14歲):當老師問起他遲交作業的原因時,小華選擇推聾作啞。
3. 高中生(17歲):面對同學們的質疑,他推聾作啞,沒有解釋清楚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