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騣
基本解釋
指駿馬鬃毛經修剪而成的三辮式樣。 唐 御馬多以此為飾。 唐 岑參 《衛節度赤驃馬歌》:“紫髯胡雛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騣高。”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后集·東坡一》:“《東坡筆記》謂:‘ 李將軍 思訓 作《明皇摘瓜圖》: 嘉陵 山川,帝乘赤驃,起三騣……不知三騣謂何,今乃見 岑參 詩有《衛尚書赤驃馬歌》云:赤髯胡雛金剪刀,平時剪出三騣高。乃知 唐 御馬多剪治,而三騣其飾也。’”后以“三騣馬”指御馬。 清 朱彝尊 《癸亥除日侍宴乾清宮夜歸賦》詩:“歸鞍笑逐三騣馬,守歲歡迎五尺童。”
成語(Idiom):三騣(sān yǎng)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y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姿勢不端正,站立時兩腿分得很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騣是由“三”和“騣”兩個字組成的,其中“三”表示數量,而“騣”是一種古代的馬的品種,這種馬站立時兩腿分得很開。因此,三騣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站立時兩腿分得很開,姿勢不端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騣這個成語常常用來批評或嘲笑那些姿勢不端正的人。比如,當你看到有人站立時兩腿分得很開,你可以使用三騣這個成語來形容他的姿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三騣的故事并不多見,但據說這個成語可能與古代的馬術有關。古代騎兵在馬上站立時,為了保持平衡,會將兩腿分得很開。因此,這個成語可能是從馬術中演變而來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騣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站在那里,像個三騣一樣,一點也不文雅。
2. 看見他站得這么三騣,我忍不住笑了出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要記住三騣這個成語,可以將“三騣”這個詞與“騣馬”聯系起來。想象一個馬站立時兩腿分得很開的形象,這樣就可以很容易地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古代的馬術感興趣,可以深入研究馬的品種和古代騎兵的馬術技巧,了解更多關于三騣這個成語的背景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站得像個三騣,老師笑了。
初中生:他走路姿勢很三騣,大家都笑他。
高中生:他站在講臺上時兩腿分得很開,像個三騣一樣,同學們都笑了起來。
大學生:他的站立姿勢很不端正,像個三騣,讓人很難相信他是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