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蟻
基本解釋
亦作“鬭蟻”。亦作“鬭螘”。 1.善斗之螞蟻。 清 錢謙益 《次韻答茅孝若見訪》之二:“蝸牛亦有廬,鬭蟻上堦除。” 清 朱昆田 《競渡歌》:“或聚如鬭蟻,或散如驚麏。” 清 厲鶚 《十月十八日同余葭白陳授衣閔廉風游禪智寺》詩:“鬭螘俛人羣,放眼寄大塊。”
(2).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紕漏》:“ 殷仲堪 父病虛悸,聞牀下蟻動,謂是牛鬭。”后遂以“鬭蟻”謂病虛耳鳴。 唐 蘇颋 《先是新昌小園期京兆尹一訪兼郎官數子自頃沉痾年復一年茲愿不果率然成章》:“鬭蟻聞常日,歌龍值此辰。”
成語(Idiom):斗蟻
發音(Pronunciation):dòu y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小人爭斗、互相攻擊的情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斗蟻”源自于《漢書·賈誼傳》中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中,有兩只螞蟻在爭奪一粒谷子,它們互相攻擊,最終兩只螞蟻都沒有得到谷子。斗蟻比喻小人之間爭斗,互相攻擊,最終兩敗俱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小人之間爭斗、互相攻擊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無謂的爭吵、爭斗,最終雙方都得不到好處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斗蟻”的故事起源于《漢書·賈誼傳》中的一則寓言故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即“斗”和“蟻”。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人就像斗蟻一樣,爭吵不休,最后誰也沒得到好處。
2. 在這個辦公室里,斗蟻的現象屢見不鮮,大家互相攻擊,沒有團隊合作的精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想象兩只螞蟻在爭奪一粒谷子的場景,來記憶成語“斗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斗室”,“斗笠”,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和小紅為了一塊糖果斗蟻了,最后都沒有得到糖果。
2. 小學生:班級里的兩個同學為了一個小東西斗蟻,最后都受傷了。
3. 初中生:兩個同桌為了一個座位斗蟻,最后都被老師批評了。
4. 高中生:班里的兩個學生為了一個女孩斗蟻,最后都得不到她的心。
5. 大學生:兩個同學為了一個實習機會斗蟻,最后都失去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