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子
基本解釋
(1). 清 末稱信天主教或為洋人辦事的中國人。 清 陳天華 《警世鐘》:“萬眾直前,殺那洋鬼子,殺投降那洋鬼子的二毛子。” 魯迅 《墳·雜憶》:“先前則有異端、妖人、奸黨、逆徒等類名目,現在就可用國賊、漢奸、二毛子、洋狗和洋奴。”
(2).方言。兩歲的羊。 清 西清 《黑龍江外記》卷八:“羊一歲謂之庫爾布子,二歲謂之二毛子。”
(3).方言。女人的一種發型,發梢在耳垂以下肩膀以上。 王潤滋 《內當家》一:“她實在是個挺有能耐的女人。大片腳,二毛子。”
成語(Idiom):二毛子
發音(Pronunciation):èr máo z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農村或偏遠地區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土氣或不懂世故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二毛子一詞源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初指的是中國農村地區的人,尤其是那些生活條件較差、文化水平較低的人。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詞的含義也逐漸演變,現在除了指農村人,也可以用來形容那些不懂世故、土氣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某人的言行舉止土氣或不懂世故,可以用于日常生活、職場或社交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二毛子一詞最早出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當時農村地區的生活條件較差,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城市地區的人對農村人有一定的歧視,認為他們不夠懂世故,因此將他們稱為“二毛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二毛子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二”和“毛子”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是個二毛子,但是人很實在。
2. 這個新同事很二毛子,對公司的規矩不太了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二毛子”與農村地區的人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土氣的人站在田地里,這樣可以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中國城鄉差距的歷史背景,以及中國農村地區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個二毛子,不會玩電腦游戲。
2. 初中生:這個新同學真是個二毛子,連基本的社交禮儀都不懂。
3. 高中生:他雖然是個二毛子,但是他的努力和才華讓人欽佩。
4. 大學生:那個男生真是個二毛子,對時下流行的音樂一竅不通。
5. 成年人:他看起來很二毛子,但是他的真誠和善良讓人愿意接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