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戹
基本解釋
飢餓困厄。《后漢書·桓榮傳》:“ 榮 初遭倉卒,與族人 桓元卿 同飢戹,而 榮 講誦不息。”
成語(Idiom):饑戹(jī è)
發音(Pronunciation):jī 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饑餓和災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饑戹是由饑餓和災禍兩個詞組成的成語。饑餓是指沒有足夠的食物導致的饑荒,災禍是指人們遭受的不幸事件。饑戹表示人們同時遭受饑餓和災禍的困境,形容生活異常艱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饑戹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地區或一個人面臨饑荒和災難的困境。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生活中遭受了連續的不幸事件,感到非常痛苦和困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十二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昭公問左師:“有饑戹之民何?”左師回答:“饑者饑,禍者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饑戹是指同時遭受饑荒和災難的人們。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饑戹是由兩個單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地區連年遭受饑戹,人們生活非常艱難。
2. 他的一生遭遇了很多饑戹,但他從未放棄希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饑戹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餓得連骨頭都露出來,同時又遭受了一系列的災難,生活變得異常困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饑不擇食、禍不單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由于干旱,這個村莊的農民面臨著饑戹。
2. 初中生:這個地區遭受了一場嚴重的地震,人們陷入了饑戹之中。
3. 高中生:他經歷了家庭的破裂、親人的去世和經濟的困難,一直處于饑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