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禺
基本解釋
木刻的人像。《后漢書·袁紹劉表傳論》:“ 劉表 道不相越,而欲臥收天運,擬蹤三分,其猶木禺之於人也。” 李賢 注:“言其如刻木為人,無所知也。”
成語(Idiom):木禺(mù yú)
發音(Pronunciation):mù y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語不通,無法理解對方的意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木禺是指兩人之間的言辭不通,無法理解對方的意思。比喻溝通無效,無法達成共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雙方對話或討論時,因為溝通不暢或意見不合而無法取得共識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木禺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一文中。荀子是戰國時期的哲學家,他在這篇文章中提到了“木禺”這個成語,用以形容人們在交流時因為思維方式不同而無法理解對方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木禺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木”表示木頭,第二個字“禺”表示禺期(農歷六月初六),是古代的一個節日。兩個字結合起來,形象地表達了溝通不暢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人總是木禺,根本無法達成共識。
2. 由于思維方式不同,他們之間的對話常常變成了木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兩個人面對面交談,但他們的嘴巴變成了木頭,無法發出聲音,從而形成了木禺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溝通相關的成語,比如“啞口無言”、“言之無物”等,來擴展對溝通問題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兩個人的意見不一樣,所以經常木禺。
2. 初中生:老師講的東西太難了,我完全聽不懂,就像木禺一樣。
3. 高中生:和父母溝通的時候,他們總是無法理解我的想法,我們就像木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