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表
基本解釋
(1).《晉書·王戎傳》:“ 王衍 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表物。”后以“塵表”謂人品超世絕俗。 唐 獨孤及 《三月三日自京到華陰水亭獨酌寄裴六薛八》詩:“ 裴子 塵表物, 薛侯 席上珍。”
(2).世外;世俗之外。《南史·隱逸傳下·阮孝緒》:“乃著《高隱傳》……言行超逸,名氏弗傳,為上篇;始終不耗,姓名可録,為中篇;掛冠人世,棲心塵表,為下篇。” 唐 李綽 《尚書故實》:“兵部 李員外約 , 汧公 之子也。識度清曠,逈出塵表。” 明 楊慎 《詞品·周晉仙<浪淘沙>》:“其辭飄逸,似方外塵表。” 清 郭嵩燾 《<古微堂詩集>序》:“每有所作,奇古峭厲,倏忽變化,不可端倪。又深入佛理,清轉華妙,超悟塵表。”
成語(Idiom):塵表(chén biǎo)
發音(Pronunciation):chén bi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塵土沾染在物體表面,比喻人的名譽受到玷污或損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塵表這個成語由兩個字組成,塵意指塵土,表意指物體表面。成語的意思是指塵土沾染在物體表面,比喻人的名譽受到玷污或損害。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的名聲或聲譽受到污損,失去了清白和光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塵表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的名譽受到玷污或損害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因為某些不良行為或事情而喪失了他人對他的尊重和信任。例如,可以用在描述一個人因為丑聞曝光而名聲掃地的情況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塵表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官員。相傳,唐朝時期,有一位官員名叫夏侯審。夏侯審是一個非常有才華和聲望的官員,深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然而,有一次,夏侯審被人誣告犯了重罪,他的名聲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夏侯審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決定用塵土洗凈自己的名譽。他在宮廷的大殿中倒滿了塵土,然后脫掉衣服,撲在塵土中輾轉滾動,希望能夠洗凈自己的名譽。然而,塵土無法真正洗凈他的名聲,他最終被迫離開官場,過著隱居的生活。這個故事成為了塵表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塵表這個成語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其他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名聲因為一次丑聞而塵表了。
2. 這個公司的名譽因為財務丑聞而塵表了。
3. 她的名聲在社交網絡上因為一條惡意傳聞而塵表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塵表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穿著整潔的衣服,突然跌倒在塵土中,衣服被塵土沾滿,名譽也被玷污了。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住塵表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名譽或聲譽相關的成語,例如“名譽掃地”、“名垂青史”等。也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故事,了解更多有趣的成語起源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因為作弊被老師發現,名聲塵表了。
2. 初中生:這個明星因為丑聞而名聲塵表了,再也沒有人喜歡他了。
3. 高中生:他曾經是學校的風云人物,但因為參與了一起打架事件,他的名聲塵表了。
4. 大學生:這家公司因為產品質量問題,名譽塵表了,很多顧客都不再信任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