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則
成語(Idiom):作則
發音(Pronunciation):zuò z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以自己為標準或準則來衡量他人或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作則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作”指行為、行動,“則”指準則、標準。作則的含義是以自己為標準或準則來衡量他人或事物,即將自己的標準強加給他人或事物,不顧實際情況或客觀標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作則常用于貶義描述他人過于主觀、狹隘,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考慮他人利益或客觀情況,只顧自己喜好或意愿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作則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故事發生在公元前565年,楚國的襄公想要任命他的兒子為繼承人,但襄公的大臣們卻認為這個兒子并不適合繼承位子。其中一位大臣說:“君以己之心短人,而作則以行之,是則君之過也。”意思是說襄公只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人,這是他的過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作則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作則,不顧別人的感受。
2. 別人的觀點他不接受,只按照自己的標準作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作則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一個標尺上,用自己的身高作為衡量標準,來衡量其他人的身高。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憶作則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相關的成語,如“以己度人”、“自以為是”等,可以幫助加深對作則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總是作則,不讓我們玩自己喜歡的游戲。
2. 初中生:老師對我們的要求太嚴格了,總是作則,不考慮我們的實際情況。
3. 高中生:有些同學喜歡作則,總是以自己的標準來評價別人的努力和成績。
4. 大學生:在團隊合作中,不能作則,應該尊重每個人的意見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