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澤
基本解釋
猶干祿。《孟子·公孫丑下》:“識其不可,然且至,則是干澤也。” 朱熹 集注:“干,求也;澤,祿也。” 宋 王安石 《乞宮觀第四表》:“辭榮家食,乃為理分之宜;干澤自營,尚恃眷憐之舊。” 宋 葉適 《朝議大夫知處州蔣公墓志銘》:“余聞古之用人,勝流一也,平進二也,科目三也,干澤四也。”
成語(Idiom):干澤(gān zé)
發音(Pronunciation):gān z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為他人做好事而不留名、不圖回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干澤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干”指做事、行動,“澤”指水流、潤澤。干澤的基本含義是指為他人做好事而不留名、不圖回報。它強調了做好事的真誠和無私,不追求個人名利的精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干澤這個成語常用于表達人們幫助他人時不圖回報、不求名利的精神。它可以用于贊美和鼓勵他人無私奉獻的行為,也可以用于提醒自己和他人要保持謙遜、不追求虛榮。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干澤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故事。相傳,宋朝時期,有一位名叫楊雄的人,他常常幫助他人,但從不留名。有一次,楊雄路過一家酒店,聽到酒店老板正在為一個窮人準備一頓飯。楊雄便悄悄地付了錢離開了。后來,這個故事傳開了,人們為了表達對楊雄無私奉獻精神的贊美,創造了成語“干澤”。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干澤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干”是動詞,表示行動;“澤”是名詞,表示水流、潤澤。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形成了表示為他人做好事而不留名、不圖回報的含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常在背后默默為大家做好事,真是個干澤的人。
2. 這位醫生總是免費給貧困病人看病,他是個干澤的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干澤”與“無私奉獻”這個含義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自己在一個干旱的地方,然后突然下起了雨,水流潤澤了這片土地,就好像我們幫助他人一樣,為他們帶來了希望和溫暖。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干澤相關的成語,如“無私無畏”、“忘我奉獻”等,這些成語都表達了人們無私奉獻、為他人著想的精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每天都會幫助同學整理書包,他是個干澤的人。
2. 小學生:我爸爸每天都會做飯給我吃,他是個干澤的人。
3. 初中生:我班上的同學經常組織志愿者活動,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他們是一群干澤的人。
4. 高中生:我媽媽經常無償幫助鄰居修理電器,她是一個干澤的人。
5. 大學生:我在社會實踐中遇到了很多愿意幫助別人的人,他們都是干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