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遯
成語(Idiom):吏遯(lì dùn)
發(fā)音(Pronunciation):lì d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員避開風險或困難,逃避責任,不履行職責。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吏遯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吏指官員,遯指避開、逃避。吏遯的含義是指官員避開風險或困難,逃避責任,不履行職責。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官員在面臨困難或危險時選擇逃避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吏遯這個成語常用于批評官員不負責任、逃避職責的情況。可以用于諷刺那些只顧自己利益而不關心民眾福祉的官員,或者指責那些不敢承擔責任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吏遯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在古代有一位官員,他的職責是管理一座橋。有一天,橋的一部分坍塌了,導致交通堵塞,人們無法通過。官員看到這個情況后,卻選擇逃避責任,不去修復橋梁,而是選擇了避開這個問題。這個故事流傳下來,成為了形容官員逃避責任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吏遯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動詞是遯,賓語是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官員面對嚴重的問題卻吏遯了,完全不管不問。
2. 官員應該勇于擔當,而不是吏遯逃避困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吏遯的發(fā)音與“離頓”進行聯(lián)想,離頓的意思是避開或逃避,有助于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相關的成語來進一步擴展對吏遯的理解,例如“官逼民反”、“官官相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這位老師吏遯了,沒有批改我們的作業(yè)。
初中生:政府官員應該勇于擔當,而不是吏遯逃避困難。
高中生:那位企業(yè)的總經(jīng)理面對危機時選擇了吏遯,沒有采取有效措施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