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纻舞
基本解釋
盛行于 晉 、 南朝 各代的 江 南民間舞蹈。有獨舞和群舞兩種。舞者穿輕紗般的白色長袖舞衣,故稱。《晉書·樂志下》:“《白紵舞》,案舞詞有巾袍之言,紵本 吳 地所出,宜是 吳 舞也。” 南朝 宋 鮑照 《奉始興王白紵舞曲啟》:“被教作白紵舞歌辭,謹竭庸陋,裁為四曲,附啟上呈。” 唐 王建 《白紵歌》之二:“城頭烏棲休擊歌,青蛾彈瑟《白紵舞》。”
成語(Idiom):白纻舞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zhù w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行為舉止輕佻浮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纻舞中的“白纻”原指古代器物,后來引申為指輕薄的人,舞指行動。成語白纻舞形容人的行為舉止輕佻浮躁,缺乏穩重和認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人的行為舉止輕浮不專心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或警示別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纻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年》中的記載。故事中,昭公是齊國的國君,他的兒子田常因為輕佻浮躁的行為被昭公責備。昭公用白纻舞這個成語來形容田常的行為,意味著他的行為舉止輕佻不穩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白纻舞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白纻”、“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舉止就像白纻舞一樣,缺乏穩重和認真。
2. 這個年輕人太白纻舞了,完全不把工作當回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白纻舞”與輕薄、浮躁的形象聯系在一起,形成記憶聯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左傳》中的其他成語,擴大對古代文化的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行為像白纻舞一樣,老師總是批評他。
2. 初中生:這個男生太白纻舞了,沒有人會喜歡他。
3. 高中生:她總是白纻舞地與人交往,沒有人會認真對待她。
4. 大學生:大家都不喜歡他,因為他的行為舉止太白纻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