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依
基本解釋
◎ 歸依 guīyī
[grace] [對于神的] 歸順,皈依。原指佛教的入教儀式,后來泛指參加宗教組織
抖擻辭貧里,歸依宿化城。——唐· 王維《游感化寺》
◎ 歸依 guīyī
[depend on] 依附
無所歸依的流浪者
英文翻譯
1.同 “皈依” [guī yī]
詳細解釋
(1).佛教語。信仰佛教者的入教儀式。因對佛、法、僧三寶表示歸順依附,故稱。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十:“歸投依伏,故曰歸依。”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州鄉媿伏,遠邇歸依。” 唐 胡伯崇 《贈釋空海歌》:“説四句,演毘尼,凡夫聽者盡歸依。” 明 宋濂 《廣利禪寺碑銘》:“自 晉 逮今歷一千九十七年之多,國王大臣以及氓隸,靡不歸依。”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六篇:“佛教既漸流播……聞者雖或悟無常而歸依,然亦或怖無常而卻走。”
(2).投靠;依靠。 元 無名氏 《小尉遲》第四折:“俺父親投 唐 以來,撇下我歸依無處。” 清 顧炎武 《與顏修來手札》:“弟夏秋主於其家,昕夕對譚,心所歸依,惟在門下。” 李大釗 《史觀》:“茍不明察歷史的性象,以知所趨嚮,則我之人生,將毫無意義,靡所適從,有如荒海窮洋,孤舟泛泊,而失所歸依。”
成語(Idiom):歸依(guī yī)
發音(Pronunciation):guī y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歸順依附,向某個人或事物表示忠誠和依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歸依是佛教用語,指信眾接受佛陀的教誨,將心靈歸屬于佛教。在一般語境中,歸依表示向某個人或事物表達忠誠和依賴,表示心甘情愿地投靠或信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歸依常用于形容對某個事物或人表示忠誠和依賴的情況。例如,可以說一個人歸依于某個領導,表示他對領導的忠誠;也可以說一個人歸依于某個宗教,表示他對宗教的信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歸依一詞最早源自佛教,佛教徒將心靈歸屬于佛教,并接受佛陀的教導。這個詞語在中國文化中被廣泛應用,形容對某個人或事物表示忠誠和依賴。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歸依于領導,對領導非常忠誠。
2. 她歸依于佛教,每天誦經念佛。
3. 孩子們歸依于父母,對他們言聽計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歸依”與佛教相關聯來記憶,想象自己將心靈歸屬于佛教,表示對佛教的信仰和依賴。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佛教的相關知識,了解佛教的教義和文化。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成語,豐富自己的漢語詞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歸依于我的爸爸媽媽,他們對我非常關心。
2. 初中生:作為一名學生,我應該歸依于老師,好好學習。
3. 高中生:我歸依于音樂,它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4. 大學生:我歸依于我的導師,他對我的學術指導非常重要。
5. 成年人:我歸依于我的信仰,它給我力量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