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嗾
成語(Idiom):使嗾(shǐ sōng)
發音(Pronunciation):shǐ s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挑撥,煽動,使人爭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使嗾是一個四字成語,由“使”和“嗾”兩個字組成。其中,“使”表示引導、推動的意思,“嗾”表示煽動、挑撥的意思。整個成語的意思是通過煽動、挑撥來引發人們之間的爭斗或沖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使嗾一詞通常用于形容某人故意煽動他人爭斗、引發紛爭的行為。適用于描述政治斗爭、團體內部紛爭、社會矛盾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使嗾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個故事。故事講述了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時候,項羽的心腹大將韓信被劉邦的使者刺殺,項羽因此十分憤怒。于是,項羽找來一只鳥,用刀割破自己的手,讓鮮血流在地上。然后,他將這只鳥扔進鮮血中,讓它飛走。不久后,韓信的家族遭到劉邦的迫害,項羽就用這個故事來形容劉邦通過煽動他人來達到自己目的的行為,從而形成了成語“使嗾”。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使嗾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使”為動詞,表示引導、推動的意思;“嗾”為賓語,表示煽動、挑撥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利用言辭煽動了群眾,使嗾了他們之間的矛盾。
2. 這個政客經常通過制造謠言來使嗾兩個團體之間的紛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使嗾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用手指向前方,表示引導、推動的意思,然后再想象一個人在旁邊用手拍打鼓勵的動作,表示煽動、挑撥的意思。通過這種視覺聯想,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煽動、挑撥有關的成語,如“挑撥離間”、“煽風點火”等,以擴大對相關詞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之間的爭吵是因為有人使嗾了。
2. 初中生:有些同學經常利用網絡來使嗾同學之間的矛盾。
3. 高中生:政治家通過操縱輿論來使嗾兩個陣營之間的沖突。
4. 大學生:社交媒體上的謠言往往會使嗾社會矛盾,導致更大的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