颙坐
成語(Idiom):颙坐(yóng zuò)
發音(Pronunciation):yóng z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坐得端正而不動,形容態度莊重、鎮定自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颙坐是由“颙”和“坐”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颙”指顫動,震動。“坐”指坐在座位上。颙坐的意思是坐得端正而不動,形容人坐得莊重、鎮定自若,不受外界的干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颙坐常用來形容人在重要場合或緊張環境中保持鎮定、不慌不忙的態度。比如在會議、考試、演講等場合,人們希望保持冷靜、沉穩的態度,就可以用到颙坐這個成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颙坐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二年》中,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魯國。當時,魯國的公子糾在朝廷上聽到了一則關于自己的流言蜚語,他的面色微微發紅,但他并沒有慌張或生氣,而是坐得端正而不動,保持了鎮定的態度。這個故事傳揚開來,形成了颙坐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考試中,他雖然緊張,但仍能颙坐自若地完成了所有題目。
2. 領導在重要會議上颙坐著聽取了大家的發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颙坐想象成一個人坐在椅子上,保持端正的姿勢,不動不慌,面帶微笑,展現出鎮定自若的態度。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颙坐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鎮定、沉穩態度相關的成語,如“泰然自若”、“心如止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考試時,我要像一個颙坐的人一樣,保持冷靜,不慌不忙地答題。
2. 初中生:面對困難,我們應該像颙坐一樣,保持鎮定的態度,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 高中生:在緊張的演講比賽中,我要颙坐自若,展現自己的才華和自信心。
4. 大學生:參加面試時,我會颙坐自若,從容應對各種問題,展現出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