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流離播越
發音(Pronunciation):liú lí bō yu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流亡漂泊,四處流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流離播越是由“流離”和“播越”兩個詞組成的,意思是流亡飄蕩在外,四處流浪。形容人無家可歸,四處漂泊,沒有安定的居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因戰亂、逃亡等原因而無家可歸,四處漂泊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生活無定所,沒有固定居住地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流離播越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代文學家范曄的《后漢書·范冉傳》中。故事中,范冉是劉備的部下,劉備敗亡后,范冉一直流亡在外,沒有了歸宿。范曄用“流離播越”來形容范冉的境況,形象地描繪了他無家可歸,四處流浪的情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戰亂中,許多人被迫流離播越,無家可歸。
2. 他從小就流離播越,沒有安定的居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在大海中漂泊流浪,四處尋找著家的感覺,這樣可以幫助記住“流離播越”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流離播越的背景故事和相關的歷史事件,可以加深對這個成語的理解和記憶。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地震中,很多孩子失去了家園,他們變成了流離播越的孤兒。
2. 初中生:戰爭讓很多人流離播越,他們失去了家庭和親人。
3. 高中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很多人為了生活而流離播越,沒有固定的工作和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