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議
基本解釋
(1).已達成的協議。 三國 魏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遂齎見薄之決計,秉翻然之成議。”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三》:“ 哥舒翰 敗,遂旋軍。 相州 之師, 子儀 與 光弼 已有成議,以 魚朝恩 不從而潰。”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八章:“臣又告他說……他可以在 沉陽 便宜行事;一旦有了成議,火速密報于臣,以釋圣念。”
(2).已有的規定。《宋書·禮志三》:“博士 王燮之 議稱:‘遇雨遷郊,則先代成議。’”
成議(chéng yì)
發音:chéng yì
基本含義:達成共識、形成共同的意見或決定。
詳細解釋:成議是由成語“成”和“議”組成的,其中“成”表示達到、形成,而“議”則表示討論、商議。成議指的是通過討論或商議達成共識,形成共同的意見或決定。這個成語強調了集體智慧的力量,強調了共同協商和決策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成議常用于形容集體討論、商議時達成共識的情況。它可以用于各種場景,如團隊會議、政府決策、學校班會等。它強調了集體合作和共同努力的重要性,鼓勵人們在面對問題和決策時積極參與討論,通過共識來解決問題。
故事起源:成議的故事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齊國的大臣們在討論一個重要的決策時意見不一致,無法達成共識。國王聽說后,將大臣們召集到一起,要求他們共同商議并達成共識。最終,大臣們經過充分的討論和交流,最終達成了一個共同的意見,這就是成議的起源。這個故事強調了集體智慧和共同努力的重要性,鼓勵人們在面對問題和決策時積極參與討論,通過共識來解決問題。
成語結構:成議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其中“成”是形聲字,表示達到、形成的意思;而“議”是意符字,表示討論、商議的意思。這個成語的結構簡單明了,容易記憶和理解。
例句:
1. 在團隊會議上,大家經過充分的討論和交流,最終成議決定了下一步的工作計劃。
2. 學校班會上,同學們圍繞一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終成議決定了班級的活動安排。
記憶技巧:記憶成議可以通過聯想和造句來幫助記憶。可以聯想成“成為一致的意見”,或者通過造句來鞏固記憶,例如:“我們通過充分的討論和交流,最終成議決定了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延伸學習:要進一步學習成議,可以了解其他相關的成語,如“共識”、“商議”等。也可以閱讀相關的故事和文章,了解集體決策和合作的重要性。此外,還可以通過參與團隊活動和討論,鍛煉自己的集體合作和決策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經過討論和投票,最終成議決定了下一次的班級活動。
2. 初中生:在班會上,同學們就一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終成議決定了我們的行動方案。
3. 高中生:在學生會的會議上,同學們圍繞一個重要的議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最終成議決定了我們的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