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讋
成語(Idiom):恐讋(kǒng zhé)
發音(Pronunciation):kǒng z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恐懼和譏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恐讋是由“恐”和“讋”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种负ε?、畏懼,讋指譏諷、嘲笑??肿劦暮x是指對某人或某事感到恐懼,并以譏諷的方式表達出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恐讋常用于形容一種嘲諷或譏笑的態度,通常用來批評那些過分自大或無理取鬧的人。可以用來形容對某人的行為或言論感到惡心、厭惡,并以嘲諷的方式加以批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恐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德充符》。故事中,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曾經問莊子:“我聽說你會說很多話,你能告訴我,人生最快樂的事是什么?”莊子回答說:“如果您能夠讓我說,那么最快樂的事就是讓我在您的身邊,讓我說話,而您聽著?!饼R宣王聽后大為惱火,認為莊子在譏諷自己。從此以后,恐讋這個成語就被用來描述譏諷和恐懼的感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恐讋由兩個漢字組成,恐和讋分別表示恐懼和譏諷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傲慢和無禮使得他備受恐讋。
2. 在同事的恐讋中,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進行了反思。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恐讋的發音與“恐怖”和“嘲笑”聯系在一起。想象一個人因為害怕而被嘲笑,這樣可以幫助記憶恐讋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以及其他涉及譏諷和恐懼的成語,如“恐懼萬狀”、“譏笑他人,自己會被譏笑”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當小明被同學恐讋時,他感到很傷心。
2. 初中生:老師的嚴厲訓斥引起了同學們的恐讋和反思。
3. 高中生:他的自大和傲慢引來了同學們的恐讋和嘲笑。
4. 大學生:在辯論賽上,他的無禮舉止使得他備受恐讋和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