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名過其實
發音(Pronunciation):míng guò qí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某人或某事物的名聲或聲譽超過了實際的水平或能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名過其實”是由“名”、“過”、“其實”三個部分組成。其中,“名”指名聲,指某人或某事物在社會中的聲譽;“過”表示超過,指超過了實際水平;“其實”表示實際的情況。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指某人或某事物的名聲或聲譽超過了實際的水平或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物的名聲虛高,實際表現不如外界所傳聞的那樣好。可以用來批評夸大事實的行為或者警示人們不要被表面的光鮮所迷惑。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魏其武安侯的兒子魏無忌因為父親的名聲而過于自負,結果在戰斗中被敵人殺死。從此,人們就用“名過其實”來形容某人或某事物的名聲超過實際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名 + 過 + 其實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學術界的名聲很大,但實際上他的研究成果并不突出,可以說是名過其實。
2. 這家公司的宣傳做得很大,聲稱自己是市場領導者,但實際上業績并不好,名過其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名過其實”這個成語與一個夸張的形象聯系起來,比如一個人頭上戴著一個超大的帽子,表示他的名聲過于夸張而超過了實際情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名聲、實際情況相關的成語,如“名不副實”、“名落孫山”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班里名聲很大,但實際上他的成績并不好,是名過其實。
2. 初中生:這部電影在媒體上宣傳很多,但實際上評價并不高,可以說是名過其實。
3. 高中生:這所大學的聲譽很好,但實際上教學水平并不出色,名過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