謬異
成語(Idiom):謬異(miù yì)
發音(Pronunciation):miù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荒誕離奇,荒謬異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事物離奇荒謬,與常理相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事物的離奇荒謬,或者用于批評某人的言行荒謬不合常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東方朔傳》記載了東方朔的一個故事。東方朔是西漢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和政治家,他曾經擔任過太子舍人和太子中庶子的職位。有一次,東方朔上朝時,皇帝問他:“你認為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賢士?”東方朔回答說:“陛下,賢士應該是謬異之人。”這句話意思是說,真正的賢士應該是離奇荒謬的人,與常人不同。這個故事后來成為了成語“謬異”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計劃太謬異了,根本沒有實施的可能性。
2. 他的言行舉止總是謬異不羈,讓人難以理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謬異”拆分成兩個詞,“謬”讀音類似于“妙”,而“異”讀音類似于“怪”,因此可以聯想為“妙怪”的意思,表示離奇荒謬。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謬異”相關的成語,如“荒謬絕倫”、“荒誕不經”等,可以進一步拓展對荒謬離奇事物的描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這個故事太謬異了,我都不敢相信。
2. 中學生(13-18歲):他的觀點太謬異了,完全不符合常理。
3. 大學生(19-22歲):這個科學理論聽起來有點謬異,需要更多的實驗證實。
4. 成年人(23歲及以上):這個政策的實施方式太謬異了,完全不符合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