侔狀
成語(Idiom):侔狀(lǒu zhuàng)
發音(Pronunciation):lóu zhu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兩者相似或相仿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兩個或多個事物在形狀、特征、表現等方面相近或相似。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兩個或多個事物在外觀、形狀、特征等方面相似或相仿。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論語·述而》中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句,意思是君子們和睦相處,彼此雖然不盡相同,但能夠互相取長補短;而小人們雖然表面上相互一致,但內心卻存在著矛盾和爭斗。這句話后來演化成“侔狀”,形容兩者相似而不完全相同。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侔”和“狀”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兩幅畫的風格非常侔狀,很難分辨出哪一幅是誰畫的。
2. 這兩個人的說話聲音非常侔狀,我一時分不清他們是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想象兩個相似的形狀,比如兩個相似的畫作,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比如“侔色”,意思是顏色相似;“侔物”,意思是物品相似。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兩個小朋友的衣服顏色侔狀,都是藍色的。
2. 初中生:這兩個手機的外觀非常侔狀,都是圓潤的設計。
3. 高中生:這兩篇文章的寫作風格侔狀,都非常優美。
4. 大學生:這兩個城市的建筑風格侔狀,都有著古典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