蠽蝒
成語(Idiom):蠽蝒
發音(Pronunciation):zhé mi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事物面目可憎、丑陋不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蠽蝒是由“蠽”和“蝒”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蠽”指蜣螂,表示丑陋、骯臟;“蝒”指蛇,表示可憎惡心。合在一起,形容人或事物外貌極其丑陋、令人作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蠽蝒通常用來形容人的外貌或事物的形態極其丑陋不堪。可以用于描述某人的相貌或某物的外觀時,以強調其丑陋、可憎。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蠽蝒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用來形容齊國國君齊襄公的相貌丑陋。據說,齊襄公長得非常丑陋,甚至被稱為“蠽蝒”,以此來形容他的外貌之丑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蠽蝒是由兩個形容詞性的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長得真是蠽蝒,簡直無法直視。
2. 這幅畫的內容雖然美不勝收,但畫中人物卻都顯得蠽蝒不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蠽蝒”與丑陋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蜣螂和蛇的丑陋外貌,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外貌相關的成語,例如“貌合神離”、“美不勝收”等,可以幫助豐富詞匯,并提高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她的新發型看起來真是蠽蝒,大家都笑話她。
2. 初中生(13-15歲):他的穿著和打扮總是蠽蝒不堪,沒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言行舉止真是蠽蝒,完全不符合社交禮儀。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這家餐館的衛生狀況非常蠽蝒,我再也不想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