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鏵
成語(Idiom):跖鏵(zhí huá)
發音(Pronunciation):zhí hu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帶刺的腳底板,比喻言辭尖銳刻薄,傷人自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跖鏵是由“跖”和“鏵”兩個字組成的。其中,“跖”字是指腳掌底部;“鏵”字是指裝在腳掌底部的鐵板,上面有尖銳的刺。跖鏵成語比喻人說話尖銳刻薄,傷人自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跖鏵一詞多用于形容言辭尖銳刻薄,傷人自尊的情況。例如,當某人說話過于尖刻,傷害到他人時,可以用跖鏵來形容他的言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跖鏵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高祖本紀》。故事中,劉邦(漢高祖)在攻打趙國時,趙王派遣使者前來與劉邦商議投降事宜。劉邦對使者的傲慢態度感到非常不滿,于是他拿起了地上的跖鏵,用力踩在使者的腳上,表達了自己對使者言辭的不滿和憤怒。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跖鏵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話總是帶有跖鏵,讓人聽了很不舒服。
2. 小明說話太過尖銳,總是用跖鏵來傷害他人的自尊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跖鏵的形象與尖銳的刺相連,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腳底下有許多尖銳的刺,每次他說話時,這些刺都會刺傷他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其他與言辭尖銳刻薄相關的成語,如刺人耳目、囂張跋扈等,來擴展對這一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話帶有跖鏵,讓我很傷心。
2. 初中生:她經常用跖鏵的話傷害別人,真是太刻薄了。
3. 高中生:他的諷刺言辭總是帶有跖鏵,讓人很難接受。
4. 大學生:在辯論中,他用了一句跖鏵的話,讓對手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