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髡
成語(Idiom):賊髡
發音(Pronunciation):zéi k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作惡多端、罪行累累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賊髡一詞由“賊”和“髡”兩個字組成。賊指作惡多端、行為不法的人,髡指剃光頭發。賊髡形象地比喻一個人罪行累累、罪惡深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賊髡常用于形容罪犯、惡人等行為極其惡劣的人。可以用于描述社會上的壞人、惡棍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賊髡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據說,秦始皇統一天下后,他的大將軍主父偃勸他要重用賢才,不要因為外貌而輕視人才。主父偃舉了一個例子,說有一個賊髡的人,外表看起來像個罪犯,但實際上他是個有才能的人,如果能夠善用他的才能,必能為國家做出貢獻。這個例子表達了主父偃對人才的重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賊髡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人之前曾經是個賊髡,現在改過自新,成了一名律師。
2. 這個政府官員被揭發是個賊髡,收受了大量賄賂。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把“賊髡”想象成一個頭上光溜溜的賊,形象鮮明,容易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對成語感興趣,可以學習更多與賊髡相關的成語,如“賊眉鼠眼”、“賊喊捉賊”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那個男生整天捉弄同學,真是個賊髡。
2. 初中生:我聽說那個搶劫犯是個賊髡,犯了好多案子。
3. 高中生:社會上有很多賊髡,我們要提高警惕,保護自己的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