拏班做勢
成語(Idiom):拏班做勢 (ná bān zuò shì)
發音(Pronunciation):ná bān zuò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在權力面前擺架子,裝腔作勢,虛張聲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某人在擔任職務或擁有權力的時候,表現得傲慢自大,裝腔作勢,虛張聲勢,以顯示自己的權威和地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在擔任職務時過于自負,過于傲慢,表現出不恰當的態度和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拏班做勢這個成語出自《東周列國志·魯莊公世家》。魯莊公是魯國的君主,他的母親去世后,他假裝哭得很傷心,但實際上只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和地位。這個故事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在權力面前裝腔作勢的行為,后來逐漸演變為“拏班做勢”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拏班做勢是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剛上任就開始拏班做勢,根本不把我們這些老員工放在眼里。
2. 這個領導總是拏班做勢,從來不聽取下屬的意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拏班做勢”拆分為“拏班”和“做勢”,并聯想到一個人在擔任職務時擺架子,裝腔作勢的形象,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擺架子”、“裝腔作勢”等,以擴大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擔任班長后開始拏班做勢,總是命令我們做事情。
2. 初中生:老師上課時總是拏班做勢,對我們的問題不耐煩。
3. 高中生:班主任拏班做勢,對學生的提問總是不屑一顧。
4. 大學生:學生會主席上臺演講時拏班做勢,顯得很自大。
5. 成年人:新上任的經理對員工拏班做勢,不愿意聽取他們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