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裂
基本解釋
◎ 車裂 chēliè
[turn sb. asunder in ancient China by five carts] 用五輛車把人體撕裂致死,是古時的一種酷刑
英文翻譯
1.tearing a person asunder by five carts (a punishment in ancient China)
詳細解釋
俗稱五馬分尸。古代酷刑的一種。原為車裂尸體,將被殺之人的頭和四肢分別拴在五輛車上,以五馬駕車,同時分馳,撕裂肢體。亦有車裂活人者。《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昔 觀起 有寵於 子南 , 子南 得罪, 觀起 車裂。”《史記·秦本紀》:“及 孝公 卒,太子立,宗室多怨 鞅 , 鞅 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 秦國 。”《三國演義》第四回:“ 孚 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有之?汝罪惡盈天,人人愿得而誅之!吾恨不車裂汝,以謝天下。’”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六章:“ 淮陰侯 榜掠於鐘室, 斛律光 杖死於涼風,其他布襪之塞,蝎盤之設,車裂之痛,孰非王公卿相哉?”
成語(Idiom):車裂
發(fā)音(Pronunciation):chē li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彼此相反,無法調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車裂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車”和“裂”兩個字組成。車指的是古代的交通工具,裂指的是破裂、分裂的意思。車裂比喻兩個對立的方面無法調和,矛盾激化到極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車裂常用于形容矛盾對立的情況,例如兩個人意見完全相反、無法妥協(xié)的爭論,兩個團體或國家對立的沖突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車裂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中的一則故事。相傳,在戰(zhàn)國時期,齊國有兩位將軍,分別是齊威王和慶忌。他們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矛盾與對立,無法達成共識。最終,齊威王下令將兩人的戰(zhàn)車斬成兩半,象征著矛盾對立的無法調和。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車”和“裂”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的意見不合,爭論得很激烈,最后導致了車裂的局面。
2. 這兩個團隊因為意見不合,矛盾激化到了車裂的地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車裂的形象與兩個戰(zhàn)車被斬成兩半的場景聯(lián)系起來。想象兩個對立的方面無法調和,矛盾激化到了極點的情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水火不容、勢如水火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們的意見不一致,吵得像車裂一樣。
2. 初中生(14歲):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沖突已經(jīng)升級到車裂的地步。
3. 高中生(17歲):他們的觀點完全相反,爭論得非常激烈,最后導致了車裂的局面。
4. 大學生(20歲):團隊內部分歧嚴重,矛盾激化到了車裂的程度,最終導致團隊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