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yī qiào bù tōng ㄧ ㄑㄧㄠˋ ㄅㄨˋ ㄊㄨㄙ一竅不通(一竅不通)
◎ 一竅不通 yīqiào-bùtōng
[be utterly ignorant of;be all Greek to one] 完全無知
詞語解釋
yī qiào bù tōng ㄧ ㄑㄧㄠˋ ㄅㄨˋ ㄊㄨㄙ一竅不通(一竅不通)
《呂氏春秋·過理》:“殺 比干 而視其心,不適也。 孔子 聞之曰:‘其竅通,則 比干 不死矣。’” 高誘 注:“ 紂 性不仁,心不通,安於為惡,殺 比干 ,故 孔子 言其一竅通則 比干 不見殺也。”后以“一竅不通”喻一點也不懂。 元 張國寶 《羅李郎》第一折:“阿,這老爹一竅也不通。”《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這 蕭穎士 又非黑漆皮燈,泥塞竹管,是那一竅不通的蠢物。” 清 李漁 《意中緣·露丑》:“這等看起來,畫畫的事,是一竅不通的了。” 茅盾 《子夜》六:“雖然他是一竅不通的渾蟲,可是 雙橋鎮 上并無‘鎮長’之流的官兒,他也還明白。”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一竅不通
成語(Idiom):一竅不通(yī qiào bù tōng)
發音(Pronunciation):yī qiào bù t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對某種知識或事物完全不了解或不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對某一方面的知識或事物毫無了解,一點兒也不懂。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對某個領域或某個問題完全不了解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某個學科或專業完全不懂,或者對某個復雜的問題毫無頭緒。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后漢書·班梁傳》中。班梁是東漢末年的一位軍事將領,他在一次戰斗中被敵軍圍困,無法逃脫。他的朋友焦伯前來救援,但班梁并不知道焦伯的到來,于是焦伯就通過一種特殊的信號傳遞方式向班梁示意。然而,班梁對這種信號毫無了解,完全不知道焦伯的意圖,最終沒有得到救援。這個故事成為了“一竅不通”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一竅”和“不通”兩個詞組成。其中,“一竅”指的是一個孔洞,比喻人的心智;“不通”表示沒有通達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數學一竅不通,每次考試都不及格。
2. 我對這個行業一竅不通,完全不了解其中的規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面對一個洞穴,洞穴里面充滿了知識和信息,但你卻連一個竅門都不知道,一竅不通。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一無所知”、“一無所獲”等,以擴大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數學題太難了,我對它一竅不通。
2. 初中生:這門科學課太抽象了,我對它一竅不通。
3. 高中生:這個歷史事件真復雜,我對它一竅不通。
4. 大學生:我對編程一竅不通,完全不懂這門技術。
5. 成年人:我對金融投資一竅不通,不知道該如何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