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辭
成語(Idiom):避辭(bì cí)
發音(Pronunciation):bì c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回避言辭,避免直接表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避辭是指在言語中回避或避免直接表達某種意思或觀點,常用于婉轉、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以避免沖突或引起爭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避辭常用于正式場合或與他人交流時,尤其是在處理敏感話題或表達不同意見時。它可以幫助我們保持禮貌和謙虛,避免沖突和傷害他人的感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避辭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四年》中。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的齊國,當時齊國的公子國忌諱說出“死”字,他的父親昭公去世后,他不敢直接說出“死”字,而是用“避辭”來代替,表達了他對父親的哀悼之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避辭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避”是動詞,表示回避、避免;“辭”是名詞,表示言辭、詞句。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會議上,他巧妙地避辭了對這個問題的直接回答。
2. 她總是善于用避辭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避免引起爭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避辭”這個成語與“避雷針”相聯想,避雷針可以避免閃電直接擊中建筑物,而避辭則可以避免直接表達,從而避免沖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想進一步學習有關成語的知識,可以閱讀《成語故事大全》等相關書籍,了解更多成語的起源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不敢直接說出來,只好用避辭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初中生:在辯論賽中,他巧妙地運用避辭的技巧,避免了與對方的直接沖突。
高中生:在寫作文時,她善于使用避辭的方式,使文章更加含蓄和有深度。
大學生:在演講比賽中,他巧妙地運用避辭的技巧,使自己的演講更具說服力。